“千年古港——上海青龙镇遗址考古展”亮相上海世博会
人民网上海3月10日电(记者曹灵娟)青龙镇遗址出土的百余件精美文物已被收藏。 即日起至5月30日,人们期待已久的“千年古港:上海青龙镇遗址考古展”正式亮相上海博物馆四楼第三展厅。
青龙镇位于今上海市青浦区白河镇。 相传始建于唐天宝五年(746年)。 唐宋时期,青龙镇北临吴淞江,东临大海。 它地处江海交汇处,逐渐发展成为上海最早的通商口岸。 南宋时期,青龙镇还设立市级船政所,管理对外贸易。 贸易的发展促进了青龙镇的繁荣。 南宋末年,由于吴淞江淤积日益严重,海船已无法沿吴淞江航行至青龙镇港口。 其港口功能逐渐被新开发的上海城所取代,曾经繁华的青龙镇已不复存在。
2010年至2016年,为了更深入地了解青龙镇的城镇布局和文化内涵,上海博物馆考古部对遗址进行了长期的考古调查和发掘,逐步揭开了这个重要港口的秘密。这座被隐藏在地下数百年的小镇。 神秘。 2016年12月8日,上海博物馆向外界公布了青龙镇遗址的重要考古发现。 本次展览正是基于此与公众分享青龙镇遗址的考古成果。
展览分三个部分进行展示。 第一部分:东南巨城,主要通过出土文物展现当时生活的概况。 南宋时期,由于海上贸易的繁荣,青龙镇的规模愈发可观。 镇内有“三亭、七塔、十三庙、二十二桥、三十六坊”,被当时的人们誉为“小杭州”。 。 近年来考古发掘,发现了唐宋时期的宝塔、铸造作坊、水井、灰坑、墓葬、灶台等遗存,为恢复青龙镇城镇布局奠定了基础。 除了大量不同地区窑口的瓷器外,历年的发掘还出土了一批反映当时人民生活的文物,反映了当时青龙镇人口繁盛、贸易发达的情况。
第二部分《盛世佛光》通过出土建筑构件和地宫出土的精美文物,展示了青龙镇佛教文化的发展历程。 随着青龙镇贸易的发展,人口增加,佛教文化进一步发展和繁荣。 文献记载,青龙镇曾有“七塔”、“十三寺”,其中以隆福寺、隆平寺、圣国寺最为著名。 隆福寺即南寺,寺塔至今仍矗立,俗称青龙塔。 2015年,考古发现北寺隆平寺塔。 隆平寺塔建于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2年)。 现存塔基平面呈八角形。 地基内建有地宫。 地宫内出土了各时代钱币、阿育王塔、木贴等万余枚。 金色卧佛像、舍利等各种佛教法器造型优美,工艺精湛,反映了北宋民间佛教信仰的传播和发展。 隆平寺塔的发现,为青龙镇城镇布局的恢复提供了关键坐标。 文献记载,隆平寺塔还具有航海塔的功能,因此它也是青龙镇作为海上贸易港口作用的重要佐证。
第三部分:丝路瑰宝,通过青龙镇各地窑炉出土的瓷器展示青龙镇的贸易概况。 青龙镇因占据“控江、通淮浙、通海通闽楚”的地理优势,逐渐发展成为重要的通商口岸。 近年来,青龙镇遗址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瓷器。 唐代主要产品有越窑、德清窑、长沙窑。 宋代,福建、浙江、江西的瓷器产品逐渐占多数。 福建瓷器主要产于闽江流域,其中以彝窑、东张窑、磁灶窑、同安窑、建窑、浦口窑、榆林亭窑、淮安窑等窑炉为主。 浙江瓷器包括龙泉窑、温州窑等,江西瓷器包括景德镇窑、吉州窑等。这些出土的瓷器可以与文献佐证,与韩国真子岛沉船出土的瓷器组合物非常相似。日本福冈博多遗址,体现了青龙镇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口岸的重要地位。
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海上丝绸之路”考古的历史文化价值日益凸显。 青龙镇遗址的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相符,证明了青龙镇作为唐宋时期海上贸易港口的重要地位,为海上丝绸之路考古提供了新的材料。 其借港兴城的特色,也为今天上海作为国际贸易中心的城市发展找到了历史文脉和文化基础。
铅镀金阿育王佛塔
唐 长沙窑 青釉棕绿莲瓣碗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