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百年张爱玲故居现在是街道办事处,在地图上找不到了。
如果你在地图上搜索“上海张爱玲故居”,手机地图就会定位到位于上海常德路195号的常德公寓,也就是爱琳顿公寓的旧址。 就连百科全书词条中对张爱玲上海故居的介绍也指向了这里。 1939年至1947年,张爱玲在常德的一间公寓里度过了职业生涯的黄金时期,创作了《沉香片·第一香》、《封锁》、《红玫瑰与白玫瑰》、《》等春季作品。 《金锁记》等脍炙人口的作品。可以说,常德公寓见证了张爱玲在文坛的走红。
鲜为人知的张爱玲出生地
不过,张爱玲的粉丝们一定也熟悉她的出生地康定东路(原名马根路)。 张爱玲在上海有8处故居。 与张爱玲联系最深的故居,莫过于她出生的马根路别墅。 这是一座独立花园洋房,由Elder 设计,建于1920年代。 已有121年的历史。
这曾经是张爱玲曾祖父李鸿章名下的财产,作为她女儿李菊凑的嫁妆; 李巨凑嫁给了清末名臣张佩纶,是张爱玲的祖父。 张佩伦为官清正,家产来自祖母李巨凑的嫁妆。
梅根路18年的复杂与坎坷
张爱玲从出生到离开,在梅根路的别墅里断断续续地生活了18年。 然而,张爱玲对梅根路别墅的感情却十分复杂。 她在这里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也经历了父母离婚、父亲再婚、与继母争吵、被父亲软禁、险些病死才逃去投靠母亲。 在《耳语》中,她称这座别墅“就像一间被囚禁的黑屋子”。 据说《倾城之恋》中阴暗漆黑的白色公馆也是以此为蓝本的。
淞沪战争爆发时,张爱玲在马根路别墅的阳台上远远地观看战争炮火。 用她原话来说,感觉就像是在看烟花,甚至还有些激动。 18岁时,她终于逃离了这里,找到了通往“护城河彼岸”的路; 她再也没有回来,也没有与父亲和好。
隐藏在街道办事处的名人故居
现在,这里是石门二路街的活动中心。 从2019年开始,它进行了一次重大整修,并于今年重新开放。 但在地图上,这里并没有关于张爱玲的信息。 许多不知情的路人经过这看似普通的大门,根本不知道这里曾经是一位名人的故居。 与只能参观外观的常德公寓相比,隐于市内的石门二路中心却向所有人开放。 门口的保安人员也会热情地向游客介绍可参观的区域。
穿过街道中心,来到大楼的后门。 只有转身才能看到这座百年建筑的真实面貌。 修复后的建筑最大程度地恢复了原来的设计外观,结构对称,地上三层,地下一层。 外墙采用精致的明面红砖,门廊还原了经典的柱式立面,这是英国安妮女王时代建筑的典型元素。 铁质通风格栅也按照历史风格修复,图案繁复。 曾经,花园里有一条花园小路贯穿,门廊足够宽阔,足以容一辆马车通过。
别墅建造时采用了中西结合的风格。 主体虽为英国安妮女王风格,但山墙却带有明显的中国传统风格,墙壁上有复杂的砖雕。 爬上街对面健身房的二楼露台,可以更好地欣赏大楼的景色。
穿越121年,从过去到现在
进入别墅,穿过一楼右侧的阅览室,就是修复后的张爱玲书店。 这也是整个梅根路别墅中唯一一个按原样展示的地方。 房间里的明式书柜、老照片、桌椅、茶几,无一不展现出张爱玲生活的样子。 正是在这家书店里,张爱玲被父亲软禁了半年。 书店外是阅览室,不时有周边居民前来借书、阅读; 一百年过去了,这里的功能似乎从未改变过。
别墅的一楼原本是张家的客厅,有楼梯通向二楼和三楼。 楼梯和木地板也经过修复,比张爱玲居住时更宽,边缘还包裹着金色防滑边。 沿着木楼梯走上二楼,这里曾经是张爱玲父亲的吸烟室。 现在街道上都有办公室,大部分都关着门。 唯一开放的是一间小阅览室。
二楼有一个朝南的大阳台,是整栋楼最吸引游客的地方。 张爱玲喜欢在这里和弟弟一起踢足球,或者眺望巷子里的房子。 如今,前来参观的游客还可以在阳台上观赏城市两岸的烟花。 近处是充满生机的巷弄,远处是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 不知道现在的景象与张爱玲当年所看到的相比,发生了多大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三楼根据史料恢复了原来的木屋顶。 屋顶完全打开并修缮成为多功能厅,以后可以举办展览和其他文化活动。
多功能厅两侧各有两个不同朝向的小阳台。 这里就是17岁的张爱玲渡过苏州河“隔岸观火”的地方。 屋顶的红砖瓦、高耸的山墙,展现出岁月斑驳的面貌。
结论
100年来,梅根路别墅多次易手、翻新。 解放后,这里成为制药厂和医务人员大学,现在是附近居民嬉戏的地方。 这座修缮一新的老建筑记录了一代文人的青春岁月和全家人的悲欢离合。 也见证了上海百年的城市记忆。
地址:静安区康定东路85号
交通:1/12/13号线汉中路站10号出口
开放时间:08:30-20:30
门票:免费,无需预约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