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2000多年前的古墓被盗,再次挖掘时发现了惊人的国宝!
“杜昂”
你知道那是什么声音吗?
如果您认为这是现代网络俚语,
那将是一个很大的错误!
这是2400年前的事
古人之声。
它来自一座曾经被盗的古墓,
而且现场一片混乱,
都是水洼
与此同时,当地还流传着一个恐怖的传说。
据说,古墓所在的山头白天没什么特别的,但到了晚上,却时不时传来类似鼓声的声音。 谁在半夜敲鼓?
听当地老人说鼓手是楚国的将军。 后来,人们把这个地方称为雷古墩。
至于这个传说是真是假,我们就不深究了。 今天我们要说的是雷古墩发生的一件震惊全国的大事。 这是怎么回事?
1977年9月,部队进驻随州市曾都区郊外的雷古墩,原武汉军区空军后勤雷达修理站扩建营房。 当挖山平整土地时,突然挖出了一块与地面颜色相差很大的“棕土”。 有人猜测,地下可能有古墓。
工地小山位于雷古墩县城东南两公里处。 它依山傍水,是一处风水宝地。 再加上古人在丧葬时非常注重风水,所以在山中发现古墓也就不足为奇了。
施工队立即请来了当地文化中心的专家。 经过研究,他们发现这不是普通的土壤。 这种土被称为“五花土”。
| 五华土|
它原本是地下土壤,但在古墓修建过程中,土壤被挖出来,在阳光下暴晒一段时间后,有机质进入其中,就发生了变化。 当土壤再次回填时,慢慢地,就会出现多种颜色的混合物。
经过多次发掘,发现了许多石板。 经过仔细观察,专家说出了令在场所有人震惊的话:这座古墓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就被盗了。
一番折腾后,发现坟墓被盗了。 我们应该挖还是不挖? 考古学家最终决定:挖!
那么,考古学家会在这座被盗的古墓中发现什么呢? 是否有可能发生一些奇迹?
打开古墓,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大片烂摊子。 初步确认:“这是我国发现的第一座大型木棺墓,比马王堆一号墓大六倍。” 这种墓葬在南方还是第一次见到。
随后的发掘震惊了世界。
“棺材已经打开,一件大宝即将从擂鼓码头出来!” 棺盖揭开的消息不胫而走,人们争先恐后地互相转告。
围观群众从四面八方赶来,将现场包围起来。 有的人甚至带了干粮和床单,睡在军营门口,等着看棺材打开后祖先留下的“稀有”之物。
雕刻精美的外棺历经2400年,永垂不朽
几经周折,墓棺盖被成功掀开。
棺材盖被揭开后,出现在人们面前的不是一座装满宝物的地宫,而是一幅悲惨的景象——文物全部泡在3米深的泥水中,有的棺材漂浮在水面上。混乱。
吊起重达7000公斤的主棺
水排干后,令人惊叹的国宝——编钟,时隔千年再次现身!
编钟出水的照片
这套编钟的钟架很高,由两个长度不同、垂直相交的立面组成。 它是一根尺形的七根彩绘木梁,两端用龙纹铜套加固。 它由六根带有剑的武士形铜柱和八个圆柱体组成。 支撑,形成上、中、下三层。
曾侯乙编钟共65口,分8组:上层3组为钮钟,共19枚;下层为纽钟,共19枚;下层为纽钟,共19枚。 中层为南钟3组,共33枚,分短钟、无钟、长钟三种; 下层有两组大钟,长福钟十二枚,博钟一枚。 钟总重2567公斤。
整套钟表饰有人物、动物、龙、花卉及几何图案,采用圆雕、浮雕、镂刻、彩绘等多种技法。 红、黑、黄三色与青铜本来的颜色形成鲜明对比,显得庄严、肃穆、精致、壮观。 。
说起来墓里积水,不但阻止了盗墓贼,还保护了墓里的大部分文物。 历经2400多年,除了少数因积水、振动而掉落在地上的65个大小编钟外,全部整齐地挂在木钟架上。 这不能算是一个奇迹。
这正应了中国俗话“一千年旱,一万年湿,半年不干不湿”。
曾侯乙墓中室东南部青铜九鼎八簋的状况
后经鉴定,这座坟墓是战国时期诸侯国曾国乙王的坟墓。
幸运的是,这座坟墓虽然被盗了,但仍然存在。 现存文物不下15000件,如编钟、铜板、鹿角鹤、金灯等,都极其珍贵。
铜曾侯乙尊盘
曾侯乙编《清》
曾侯乙十六节龙形玉吊坠
当然,最重要的是出土的战国时期曾侯乙编钟。
从出土到今年的40年间,曾侯乙的编钟已经敲响了3次。 每一次,都向世界奏响中国千年的声音。
接下来,让我们体验一下与千年前的古人聆听同样的音乐的美妙感觉。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