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盱眙大云山江都王陵考古

2024-04-18 -

一号墓出土鎏金犀牛及驯犀者

青铜鎏金鹿灯(一号墓出土)

大云山汉墓位于江苏省盱眙县马坝镇云山村大云山山顶,海拔73.6米。 西距盱眙县城30公里,南距汉代东阳城遗址1000米,西南靠青墩山、小云山。 汉代贵族墓地相邻。

2009年初,大云山发生了一起严重盗墓事件。 2009年2月至3月,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进行了考古调查和勘探。 由于遗址不断遭到采石破坏,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南京博物院于2009年9月至2011年12月对大云山汉墓区进行了全面勘察和抢救性发掘,揭示了较为完整的墓区。 西汉江都王陵出土了大量陶器、青铜器、金银器、玉器、漆器等各类文物万余件(套)。 许多文物首次发现,收获巨大。

大云山江都王陵考古工作的构想

大云山汉墓考古发掘工作得到了江苏省文物局、南京博物院、盱眙县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 南京博物院从项目伊始就确立了“探索未来、保护未来、展示未来”的实施理念:

在发掘过程中,我们首先关注的是整体概念。 为了弄清楚整个墓地的布局,我们进行了7个月的考古勘探。 当所有墓葬、墓坑、墓地建筑设施的框架结构明确后,我们决定先挖掘哪些遗址; 确定该墓葬为汉代王公级大型墓地后,综合收集相关考古资料,了解周边地区汉代王公墓葬的基本性质正在现场进行调查。 根据文献记载,初步确定该墓葬的年代和性质,以便后期的发掘研究和保护。 利用所提供的基本材料; 遵循“保护第一、救援第一”的方针,有序开展发掘工作; 发掘过程中,注重文物现场保护和文物现场保存。

基于上述理念,大云山汉墓考古发掘制定了完整的发掘方案,在组织领导、人员构成、技术路线、保障措施等方面努力采用先进的发掘方法。

强调多学科协作与合作。 考古事务由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办理,现场遗骸保护、出土文物保护、发掘信息综合记录、出土文物收藏与暂存、文物安全、媒体宣传等事宜由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办理。分别为南京博物院文物保护研究所和信息中心。 、保管部、保卫部、办公室等机构​​齐全。

新技术手段的运用。 在勘探、发掘、现场文物保护、修复、资料收集等过程中,除采用常规技术手段外,还特别注重新技术的应用。 例如,在墓地、墓葬整体信息提取过程中,除了充分利用全站仪测量、定位、飞艇航拍、航模直升机航拍外,还利用三维成像技术进行全息扫描全面记录重要文物的相关信息。

南玻文化保护研究所的专家负责出土的漆器、金属器、丝织品等各类文物。 文物处置强调就地性,特别是车马坑和兵器坑。 此外,考古队驻地还设立了现场漆木和金属器保护修复工作室,及时处理重要文物。

发掘过程严格按照《野外考古操作规程》进行。 墓地内所有遗骸均采取保护性发掘原则,清理过程中尽可能保留现场遗骸。 重要文物经过现场保护处理后,将整体打包提取,然后转移至室内进行二次挖掘和清理。

按照新规定的规定,所有文字、图像材料均准确、全面、规范记录。 挖掘过程中,专人完成了程序要求的所有书面记录,并快速输入计算机,形成电子数据。 按照规定,将对文物、遗物进行全面摄影、录像。 此次发掘过程中,特别注重现场录像,共录像500小时。

江都王陵出土编钟_大云山江都王陵_江都王墓

工作过程中,发掘现场管理科学有序,各种标识齐全、醒目。 发掘过程中,对整个发掘区进行了封闭管理。 保安部门专人提供24小时保安服务。

出土文物的安全必须有专人管理,严格执行考古遗址出土文物管理制度。 所有仓库均安装红外探头,并接入当地110报警系统,进行24小时监控。

发掘过程中及发掘完成后,修建钢架大棚,保护墓地内所有墓葬、陪葬坑等文物,并对陪葬坑内的遗物、遗物不断进行防霉、防潮处理。证明文化保存。

项目研究意识贯穿于整个野外发掘过程。 目前,钟磬、玉棺、甲胄、车马坑等修复工作已在发掘过程中落实,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将发掘与文化遗产保护相结合,充分运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掘的理念,与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合作,全面参与大云山江都王陵遗址公园开发规划的编制与南京博物院古建筑研究所等机构合作,积累了丰富的考古文化遗产运作经验。

上述方面的一些工作方法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考古的范围,但这些方法仍然为大云山汉墓考古发掘取得巨大成果提供了基本保证。 作为典型的发掘工程,这些发掘方法和新思路为新世纪中国考古新方法论做出了有益尝试。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