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春柳寄思——北京清明节海葬生态葬扫扫活动记录
位于东经117度、北纬38度的天津港附近海域,是一个承载着人们无尽思念和牵挂的地方。 1994年以来,北京市已组织实施骨灰海葬584场,撒骨灰25068颗。
近年来,骨灰海葬作为一种不保留骨灰、不占用土地的埋葬方式,越来越受到社会的认可和接受。 今年清明节,在长青生命纪念公园举办的“北京生态安葬纪念仪式”和在天津渤海湾举办的“首届京津冀公众骨灰撒海追悼仪式”,传达了对逝者的深切感情睡在海里。 在深切哀悼的同时,他进一步发出呼吁,呼吁社会关注和推广生态殡葬。
长舟荡漾,把无限的思念寄托在海上的微风中
4月2日10时许,载着来自京津冀的50余名家属的“国宾9号”缓缓驶出天津国际邮轮母港码头。 京津冀骨灰公开追悼仪式正式开始。
“国宾九号”是北京于2018年正式下水的一艘特种用途船,与以往相比,“国宾九号”的空间更加宽敞,并在船尾开辟了特殊海域。 “国宾九号”投入使用后,北京骨灰以固定码头、固定航线进行海上撒撒,实现了海葬服务的里程碑。
首届京津冀骨灰撒播仪式
机舱内,礼仪服务人员神情庄重,排列整齐,为逝者敬献花篮; 礼仪人员点燃蜡烛,为死者祈祷; 工作人员宣读悼念仪式,歌颂海葬逝者的无私大爱……“大海波涛汹涌”。 ,无法表达对家人的思念; 我可以驾长舟出海送亲人回家,表达我的哀思。” 牺牲的话语在悲痛的声音中回响。 随着船越来越接近骨灰撒落的区域,船舱内寻人的气氛也越来越浓。 有的人低下头轻声抽泣,有的人在祷告卡上写下留言。
从2014年开始,陈女士几乎每年清明节都会去海边祭拜亲人。 再次来到这片思念之海,她感慨万千:“经历了2020年的特殊时期,我们终于再次来到这片海,谈论我们的回忆,表达我们的思念。”
细雨中,轮船抵达指定海域,送葬者有序来到甲板上。 面对浩瀚的大海,他们倚着栏杆,将新鲜的玫瑰花瓣和可降解的花朵一片片撒入海浪中,将无尽的思念寄托在海面上的微风中。
海风呜咽,汽笛嘹亮,带着亲人对逝者的深切思念……
近年来,京津冀民政部门立足协同发展大局,推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全面深化殡葬领域合作发展,合力打造殡葬殡葬新标杆。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2019年清明节,三地民政部门联合举办首届协同海葬活动,拉开了殡葬领域协同发展的序幕。北京八宝山礼仪公司副总经理王德东表示:“三地殡葬工作协调发展,也标志着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三地撒骨灰活动正式恢复。”公司。
堤岸上的春柳树,是对生态安葬逝者最好的纪念
长青花园位于北京东五环外,是一座生命纪念花园。 这里纪念的有骨灰海葬和自然埋葬的死者、遗体捐献者以及未留下姓名的革命烈士。 这些不平凡的生命,赋予了“长青花园”这个名字非凡的意义。
公园东侧建有生态墓碑,纪念骨灰撒海、自然安葬的逝者。 因此,每年清明节这里通常都会举行隆重的公祭仪式。
北京2021年生态殡葬清明节大典
4月1日凌晨,79岁的张阿姨早早来到长青花园参加公众追悼会。 她想纪念2016年骨灰海葬的儿子。让张阿姨高兴的是,今年公园里新建了一座海葬纪念墙,上面写着每个骨灰入葬者的名字海上可以找到。
海葬纪念墙宏伟壮观。 死者的名牌是白底黑字,墙壁的背景是海蓝色。 死者姓名按照海葬年份排列,20多年来每年海葬骨灰数量可以直观看到。 通过这面纪念墙,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随着生态殡葬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节约土地的生态殡葬被越来越多的市民所认可。
在2016年死者名单前,张阿姨仔细地一一查找。 当看到儿子的名字时,老人的眼眶立刻湿润了。 “海葬骨灰没有墓碑,每年来这里看看孩子们的名字,已经成为我心里的一个想法。以前,所有海葬死者的名单都滚动在屏幕上。”如果不小心错过了,那还得再等等看,这个海葬纪念墙既是对死者的尊重,也是对家人的安慰。”张阿姨哽咽道。
上午10点,清明节地生态葬仪式正式开始。 生态墓碑雄伟高耸,象征着生生不息。 礼仪服务人员神情庄重,列队献上花篮。
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死者家属向纪念碑献花,随后来到纪念碑南侧的湖边。 身穿传统服装的礼仪人员手持新柳枝,将花瓣轻轻撒入湖中。 死者家属通过手写留言、丝带等文明追悼会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在生态墓碑前的电子屏前,市民曾先生夫妇与父亲一起,正在为逝去的母亲挑选电子墓碑,书写吊唁。 “这次公众追悼活动仪式感很强,各个方面都考虑周到、周到。海葬纪念墙、生态葬碑、电子墓碑给了我们精神寄托,这不仅是对生态葬死者最好的纪念,也是对生态殡葬的致敬。” 他们的精神最好的传承。”曾先生说。
民政为民,构建殡葬公益服务体系
“安息”是人民群众的期盼,也是民政部门的重要任务。 多年来,北京市民政局坚持殡葬公益性,聚焦群众关切,不断构建和完善殡葬公共服务体系,出台一系列配套措施,鼓励和发展节地型生态殡葬积极推动生态殡葬和惠民殡葬融合发展,着力解决好群众“背后的事情”。
2009年,北京市制定了《海葬骨灰服务标准》,将标准化引入海葬服务。 2015年,北京骨灰海葬通过国家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验收,成为殡葬服务行业首个国家标准化试点。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以“十大免费服务”、“四大便民”、“两大公祭”为主要特征的北京模式。
长青生命纪念花园海葬纪念墙
2016年,民政部等九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推进节约土地生态殡葬的指导意见》,倡导和推广节约土地生态殡葬。 北京积极落实文件精神,推出继骨灰海葬之后的新型节地生态埋葬方式——骨灰自然埋葬。 这种埋葬方式采用可降解容器或直接将骨灰埋在景观优美的生态埋葬区,并通过种植树木和花卉进行美化。 它不建造墓地、墓碑或坚硬的坟墓。 地面上没有任何标记,也没有留下骨灰。 ,崇尚回归自然。
骨灰海葬和自然埋葬这两项既生态又惠民的“零收费”服务,是首都“民政为民、民政为民”工作理念的集中体现。葬礼场。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北京市民政局先后制定了《关于全面推进绿色生态殡葬建设的意见》、《关于完善本市节约用地生态殡葬补贴激励机制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全面推进绿色生态殡葬建设的意见》。已通过的《节约土地生态殡葬补贴管理办法》以全额财政补贴的形式,向本市户籍居民免费提供骨灰海葬和自然埋葬服务。 2017年,该市还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本市海葬和自然骨灰埋葬补贴措施的通知》,对本市户籍居民死者从六种基本方式中选择两种埋葬方式的,予以免征和免除。遗体运输、遗体冷藏、遗体整形手术等项目。 殡葬服务收费,惠民政策涵盖“殡葬、殡葬、追悼会”三大方面。
如今,随着惠民殡葬政策的实施,以海葬、自然葬为代表的节约土地、生态殡葬方式以及文明低碳祭扫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并逐渐转化为公民的行为。 习惯。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