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的记忆】光启公园的“南春花堂”是从哪里来的?
说起梅陇,上海人一般都知道它位于上海西南角的上海县梅陇乡一带,原属上海县。 现一部分属闵行区梅陇镇,另一部分属徐汇区凌云街道。
南春华堂修葺一新,古色古香
南春华堂拆除前照片
据原上海县梅陇乡政府1986年编撰的《梅陇志》记载,梅陇在历史上非常有名。 梅陇原名梅家陇,相传因明代成化年间徽州梅姓在此经商,其后人在此修建房屋,形似街道而得名。 它兴起于清朝嘉庆年间,原为梅氏家族的集市。 因与上海南美的梅家巷同名,1933年经上海市政府批准更名为梅陇。20世纪40年代,稻米业蓬勃发展。 抗战胜利后,屠夫生意兴隆,形成了生猪市场,变得繁荣起来。 1949年上海解放时,有商店50家。 在大规模城市建设之前,梅陇老街的布局呈“凤”字形,主街南北走向,长约200米,宽三四米,多为平房。 20世纪80年代,老城改造,旧街道全部拆除,新建街道。 从行政规划上看,1949年后梅陇地区属上海县梅陇公社。后来,随着上海县建制调整和撤销,一部分成为现在的闵行区梅陇镇,另一部分划归上海县梅陇公社。隶属徐汇区。 演变最终成为现在的凌云街。
关于梅陇地区著名的“淳化堂”的沿革,1993年出版的《梅陇志》和《上海县志》记载:
春华堂是明代诗人黄进在上海的别墅。 历史上,“春花堂”最早见于明嘉靖三年(1524年)的《上海县志》。 据此,“春花堂”已有460多年的历史。 据1918年《上海县续志》载:“黄氏祖诗在明黄金山庄上敖铺二十六宝栋二十三图,正面日期:‘春花堂’,记载于前史。后人改之。到一座寺庙。” 该祠堂位于梅龙港东岸,重建年代已不可考。 1973年,该庙被围在华东化工大学住宅区,黄氏后人将庙拆毁。 明代所建的“淳化堂”古殿已不存瓦片。 北淳化堂西端残存的“淳化堂”遗址,为清道光年间黄氏后裔黄其祥所建。
此外,《梅龙志》还描述了“淳化堂”的一些建筑特色。 例如,一座房屋的建筑布局有三个入口。 第一个入口在大门两侧,两边各有几间平房,第二个入口有四五间高大的平房。 其中一、二进于1942年被日军烧毁。1949年后,“淳化堂”仅存遗迹为三进。 旧有“春心堂”匾额,上书“道光九丑中夏”(1829年),下书“徐、柬、博”。 已有150多年的历史。 殿前有石砌天井,天井两侧有东西厢房(东厢房亦于1942年被日军烧毁)。 近年来,正殿三间已被黄氏后人拆毁。 如今,只有中央正房和东房被改建为厨房。 不过,从残存的砖石中,我们仍然可以窥见当时大殿的整体布局。 正室纱门上方檩条(门已不复存在)刻有数组戏剧人物(中组为郭子仪祝寿图),栩栩如生。
从以上材料中,我们可以大致断定,截至90年代初,“淳化堂”尚有一些遗迹,但损毁已相当严重。 “今天只剩下中央主房间和东端房间已改建成厨房。” 只是时间到了。”
20世纪80年代初梅陇公社地图(部分)标有南春花堂
为了调查“淳化堂”的现状,笔者专门进行了实地走访。 老宅遗址现所在地属徐汇区凌云街道管辖。 笔者查阅了街道办事处历年地名普查资料显示,1995年建成的凌云新村就是“梅陇乡龙兴村原有农田、泉村”。 1995年6月,凌云新村第一、第二、第三居委会分别成立。 次年9月,重组为凌云新村第一、第二居委会。 2005年12月,两个居委会撤并并入凌云新村。 新村居委会。”笔者采访了当地一些老居民了解到,1995年建设凌云新村时,“淳化堂”遗迹应该已经全部拆除,他们搬到这里时也没有看到。而且凌云新村毗邻地铁一号线和锦江乐园地铁站,这些地铁站也是建于20世纪90年代,由此看来,最后残存的“淳化堂”遗迹到了90年代中期就已经消失在历史之中了。最晚。
南春花堂旧址(现为建设中的凌云社区公共服务中心)
除了这座历史悠久的“淳化堂”外,还有一座也叫“淳化堂”。 根据前面提到的“淳化堂”的位置,在东南方向不远,所以习惯上称为“南淳化堂”。 ,南塘的保存状况较好。 上世纪末,据市文化管理部门鉴定,它是上海唯一保存较为完好的明代民居,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据史料记载,南春华堂原名裕德堂,建于明代弘治末年至正德年间(1505-1521年)。 这是明代一位高官张氏退休返乡后的住宅。 已历经五百年沧桑。 。 原地址为梅陇南路春华堂5号(现为建设中的凌云社区公共服务中心)。
清末民初,张氏家业衰落,子孙变卖裕德堂全部财产,改名为“南春华堂”,以区别于“淳化堂”堂北有诗人黄进的别墅。 其保存情况在《上海县志》中有详细描述:
房子有三个入口。 第一扇门左右各有两个房间。 门前有石狮4只,另有礼门、石鼓。 二、三进有厢房相连,各有7间,二进有裕德殿。 今有礼门、大殿,以及殿内西两间、东一间。 殿内无门窗,但跨海、牛腿雕刻精美。 礼门上有砖雕。 内额篆书“见鲁考香”,外额楷书“客洽永熙”。 门外有一对石鼓托柱。 大殿是当今上海最精美的明代建筑。 1961年重修,1963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笔者曾采访过一些长期在“南春花堂”对面的梅陇文化中心工作的老同志。 从梅陇文化中心他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整个建筑。 他们表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原本地广人稀的梅陇地区逐渐变得繁华热闹。 尤其是上世纪末,“南春花堂”因其明代建筑再次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然而此时,教堂遗址和古民居已被现代建筑侵占。 “南春花堂”不仅被水泥森林包围,门墙破损,门窗雕花残缺不全,门柱、隔断也被破坏。 椽梁折断,椽梁严重腐烂,飞檐倒塌,部分柱子倾斜,木架被粉虫、白蚁严重侵蚀。 而且,由于入口处的梅龙路多次被抬高,前方的天井已经完全被埋入土中,周围的围墙也消失了。
笔者在2003年4月21日的《徐惠宝》中找到了一篇宣传报道,““南春花堂”改造成功”,也可以作为证据。
备受社会关注的南春花堂环境较差问题,近期经过凌云街道集中各方力量全面整治后,焕然一新。 南春花堂位于徐汇区凌云新村出入口,不仅是历史文物保护地,也是外地人的聚集地。 这里的常住人口仅有44户124人,而外来务工人员却多达300人。 长期以来,这里违法建设、无证经营现象屡见不鲜。 环境脏乱差,安全隐患多。 居民投诉强烈,人大代表多次提出意见要求整改。 为攻克这一顽症,街道牵头,会同区国土资源局、城管九队、区派出所、工商所、房管局等部门共同努力。 该办公室会同有关方面于3月7日、3月10日两次对南春花堂周边环境进行集中整治,效果显着。 据统计:共清理跨门商户41家,取缔无证经营31家,拆除违章建筑150平方米。
区文物局为南春花堂迁建题词
可见,本世纪初,“南春花堂”虽然依然存在,并被列为文保单位,但保护条件较差,居民鱼龙混杂。 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加大保护力度,古建筑就有被彻底毁坏的危险。
为了改变现状,保护上海稀有的明代民居。 经过反复考察、缜密勘察、周密论证,市、区有关部门决定对“南春花堂”实施整体搬迁和异地保护。 新居的选址也花了很多心思。 置于光启公园西南角,融入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徐光启墓”的一部分,即现在的“徐光启纪念馆”。
据陈成全、宋浩杰主编的《遗留历史:上海徐汇文物保护单位》(上海文化出版社2008年版)介绍,整个文物古建筑的搬迁工作非常复杂和精密,分为两部分:“拆除”和“恢复”的进行。 “拆除”是指将原有建筑拆除,并将拆除的各构件原封不动地运至修复点。 拆除过程中,专业人员对大殿的各个构件进行了详细的编号和记录,测量了平面、立面、剖面,拍摄了各种文献资料的照片、临摹拓片等。“复原”就是按照原样将各个构件重新组装起来。对“拆迁”过程中的文字记录、目录、照片等材料,按照“不改变原状”、“修旧如旧”的原则,使其与原来一样。那些。 建筑风格与“老楼”一模一样。 对于本次异地保护,有关部门严格遵循我国古建筑文物保护原则,全部恢复了原有风貌。 除对现有中津南春华堂正殿进行搬迁外,按原三进布局进行修复,包括前天井、门楼、墙体等。修复损坏的石鼓、门槛、门枕等石结构,并进行雕刻装饰。 考虑到后天井和客厅已全部毁坏,仅留下位置,暂时不会恢复。
搬迁重建工程于2003年6月开工,同年12月竣工,历时半年。 现在走进南丹路17号徐光启公园内的徐光启纪念馆,可以看到重建后的“南春花堂”建筑全貌。 整个建筑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为影壁,白墙黑瓦,两侧饰有龙虎图案和浮雕样式; 第二部分是进入黑漆门后的天井,中间青石铺地,两侧回廊曲折。 ,步道连接着曲折的长廊、花坛和草地。 第三部分是第二次进入南春华堂正殿。 殿名“小时乐殿”,寓意“先忧天下之忧,后欢天下之乐”。
徐光启纪念馆的门上有“南春花堂”几个字
目前,“南春花堂”主要作为徐光启纪念馆的展览陈列,每年接待参观者数十万人。 整个展厅展示了徐光启的生平、科学成就、历史影响、家庭情结、墓地历史以及后人对徐光启的尊崇。 被铭记和荣幸。 可以说,与一代民族光明科学圣人徐光启相伴,也算是明代古建筑“南春华堂”的完美归宿。
徐光启墓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