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盱眙画】(三)明祖陵
《盱眙画》第三部分
明陵——明朝第一座陵墓
明祖陵堪称“明代第一陵”。 位于盱眙县淮河北岸洪泽湖西岸。 是明朝皇帝朱元璋的曾祖、曾祖的陵墓,也是其祖父的实际埋葬地。 因其规模宏大,规矩严格,按照皇城格式建造,被誉为“祖陵皇城”。 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与北京十三陵一起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明朝第一座皇陵——明祖陵)
(明祖陵南门)
明祖陵陈列馆
当游客踏入陵区大门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名为“洪武通宝”的大铜钱的巨大雕塑。 这是明朝洪武年间钱币实物的放大图。 该铜币直径9.98米,陈列于明祖陵陈列馆。 在门前。 铜币表面包裹着黄铜,显得金碧辉煌,寓意开门红利、吉祥如意。
(明祖陵历史文物陈列馆)
(祖陵陈列馆前的“洪武通宝”雕塑)
文物陈列馆为明式皇家建筑风格,飞檐翘角,红墙黄瓦。 展厅运用石雕、明代瓷器、琉璃瓦、龙袍凤冠等大量图片、史料、实物、模型等,再现了朱元璋的一生经历,以及五帝十九人。明朝统治者历时277年修建的陵墓。 陵墓的状况。 其中,根据《地相吉洛·祖陵图》复原的“祖陵模型沙盘”,生动地展示了明祖陵的实际地表建筑。 进入文物陈列馆,通过图文并茂的介绍,可以了解明祖陵的前世今生。 过了红门,进入陵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21对巨大的石雕,矗立在长长的神道两侧。 从石刻向北,过金水桥,就到了棂星门遗址和大雄宝殿。 大殿遗址有石基28座。 可以想象当时大雄宝殿的规模之宏伟。
(明祖陵文物陈列馆正殿)
草根皇帝朱元璋
据《朱祖张年鉴》记载,朱元璋祖籍在金陵句容同德乡朱家巷。 元朝初年,朱元璋的祖父朱处一为逃避官府的苦役,带着全家逃亡到泗州、盱眙地区。 他们住在古泗州城北十三里的孙家岗,以替人放牛为生。 据《帝力盱眙县志》记载:朱元璋的祖父朱处一为别人放牛,经常躺在杨家墩旁边的草地上休息。 有一次,一位道士路过此地。 看清地形后,他在地上种上了干柳树。 第二天,枯枝又发芽了,他说:“这是一块风水宝地,如果你葬在这里,你的子孙就会成为皇帝。” 朱楚我偷偷地记了下来。 元泰定四年(公元1327年),朱处一病重。 临终前嘱咐朱元璋的父亲朱时珍将他葬在杨家墩。
元天历元年(1328年),朱元璋出生于盱眙太平集。 相传朱元璋出生时,有一片祥云从东南飘来,落在山岗上朱家的破屋里。 刹那间,红光冲天,香气弥漫,婴儿诞生了。 第二天,人们发现朱家破烂房子旁边的二郎庙自动移开了几十步远。 而且寺旁的溪流色彩缤纷,香浓如云,飘浮着一块红绸布,如同婴儿的襁褓,故名“二郎寺”。 土堆叫“正龙岗”,溪水叫“香花溪”,红绸飘过的地方叫“红螺章”。 朱元璋小时候放牛,后来乞食,后来到皇觉寺当童僧,受尽了世间的磨难。 有人说朱元璋从小放牛、乞讨、当小和尚。 他只知春秋,不懂诗词。 事实上,情况并非如此。 这是朱元璋年轻时在黄觉寺的经历,终日抄经、诵经,心中难免要有文墨。 有一次,朱元璋出去讨饭,很晚才回来。 寺门紧闭,他只好赤身裸体躺在寺门外的荒地上。 他立即吟诵一首诗:
“天是帐篷,地是毡子,日月星辰陪我入睡。
夜不敢伸脚,恐踏海踏天。 ”
由此可见他的诗的力量有多么强大。 后来的《阅江楼》等作品也算得上是优秀的作品。
朱元璋虽然出身贫寒,但他胸怀大志,有抱负,不甘寂寞。 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朱元璋加入了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后来又培养盱眙弟子,创建了自己的起义队伍,反抗元朝。 经过几年的南北战争,朱元璋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即位。 出身贫寒、放牛、吃饭、当小和尚的平民朱元璋,华丽转身,成为明朝开国皇帝。
(明太祖朱元璋雕像)
皇城墓地
朱元璋统一天下登基后,追随曾祖父朱百流为宣帝,曾祖父朱思玖为恒帝,祖父朱处一为虞帝,父亲朱吾思为淳帝。 为了彰显祖宗的荣耀,他在凤阳为其父朱吾思修建了“明帝陵”。 随后,他苦苦寻找祖先的墓地,终于在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找到了杨家墩。 于是,朱元璋命太子朱标带领文武大臣和顶尖工匠到泗州城北的杨家墩开始修建祖陵,并重新安葬他的祖父、曾祖父、曾祖父三代人。皇帝的。 次年,又在陵前另建一座建筑。 欣赏宫殿。 永乐十一年(1413年),朱棣修建棂星门及周围城墙。 修建工程于公元 1386 年开始,并逐年扩建。 直到永乐十一年才全部竣工。 历时28年,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 至此,杨家墩更名为明祖陵。
(明祖陵城鸟瞰图)
据相关史料记载,明祖陵是按照陵城规定建造的。 它依山而建,面向淮河。 规模宏大,雄伟壮观,十分壮观。 陵城仿唐宋皇陵的规制。 总体平面呈长方形,南北走向,城墙三层:外土城,周长9里,有30级台阶;外土城,周长9里,有30级台阶; 中砖城,周长四里,十级台阶; 还有内城,皇城。 周长 2 英里,80 级台阶; 城门四间,各三间,正殿五间,配殿六间,红门一间,烧炉一间,棂星门一间,神厨三间,东厢三间,西厢三间。 有直房十八间、饭厅三间、仓库三间、宰杀亭一处、水金桥一座。 从陵墓西门进入,北有石桥三座,通至积水阁。 其后有神厨、宰牲亭、享堂、配殿等。 明庭神道两侧,有二十一个大型石雕,有麒麟、狮子、马、牧马人、牵马人、文官、武将、太监、华表等。 陵区植有松柏7万余株。 明祖陵建成后,每年清明节,朱元璋都会亲自率领皇军从南京到盱眙,然后沿着20里长的下马路到祖陵祭祀祖先。
祖陵重现
因为明陵位于今洪泽湖西岸淮河入湖处,虽有“九山十八洼”之称,但只是一片低丘陵地,经常遭受水患。淮河连续洪水泛滥期间。 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黄河攻淮,形成洪泽湖,泗州城沉入洪泽湖,明祖陵也被洪水吞没。
经过湖水的长期冲刷侵蚀,陵墓被夷为平地、倒塌,原有的地面建筑全部被毁。 仅存大型柱基遗址30余处,以及棂星门、正殿、东西庑等砖砌拱顶建筑3座。 神社两侧的21对石像也都躺在水中,或者被泥土覆盖。 从此,人们只知道明祖陵的大概位置,却不知道它的具体位置。
1963年,洪泽湖发生严重干旱,水位下降。 湖滩上的牧民无意中发现了被倾倒在泥水中的石人和马匹。 经过考证,发现这就是“失踪多年”的明祖陵。 考古发掘,发现了明祖陵遗址。 逐渐浮出水面,考古人员发现这些文物随机散布在250米的中轴线上。 九座坟墓的拱形门隐隐约约地暴露在大水池下。 里面排列着六口棺材。 棺材里有蟒袍玉带和凤冠。 夏雷及大量随葬品。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了保护明陵,修建了3000米的淮堤,将陵墓与湖水隔离。 文物、珍宝已得到修复。 所有大型石雕均已修复复原,整齐排列在神道两侧。 基本上,淹没在水下300多年的明陵已经恢复了往日的辉煌,成为了旅游胜地。
(明祖陵神道石像修复过程及修复后情况)
神道石雕
陵前神龛两侧,有21对高十余丈的大型石像,排列在850米长的中轴线上。 堪称精湛的石雕艺术展厅。 祖灵神道的石雕规模宏大,雕刻精美,最大的重达20多吨,较小的也有5吨多。 从南到北依次为两对瑞兽、鹿端(有人误以为是独角兽,其实独角兽有两个角,而鹿端只有一个角)、六对狮子、两对华表、两对马群和两对牧羊人并排相对排列。 一对马侍,一对马,三对文官,两对将军,两对太监整齐地站在神龛两侧,尽显当年的风采。
(明祖陵神道石刻)
(明祖陵神道石象群及雕塑)
神道石刻中的文臣武将表情各异,栩栩如生。 他们的气势就像国王上朝时文武人员的排列一样。 为首的是两对低着头的朝臣,后面是两对手持宝剑的威严将军和三对手持牙笏的文臣。 其后是两对牧马人、一对石马、一对牵马侍从。 文官头戴黑纱,身着蟒袍,腰系玉带,脚穿朝靴,胡须垂胸,仪表堂堂; 武官们身披铠甲,头戴头盔,手执宝剑,眼睛睁得大大的,威风凛凛。 如果仔细观察,不仅可以看到狮子嘴和马嘴上的细毛,还可以看到马镫上的丝环和马鞍上的装饰图案。 就连石人的双眼皮都雕刻的非常逼真,给人一种栩栩如生的感觉。 尤其令人惊叹的是那对正在拉马的石马。 石马和牵马侍从由一整块石头雕刻而成,基座连为一体,重约24吨。 侍者一手牵着马,一手挽着腰间的玉带,仿佛在等待命令。 石马头部纹饰齐全,缰绳中部刻有花卉图案,缰绳内饰有绒球,缰绳上刻有绳纹和绳结,绳头也刻有绳结。 流苏、铃铛的垂挂、脖子上的鬃毛、全身的肌肉,以及眼睛、耳朵、鼻子、嘴巴,都雕刻得精巧,栩栩如生。 尤其是石马鞍,周围雕枝卷叶,内层密布祥云; 祥云间,两只凤凰展翅翱翔,尾羽散落在太空。 马鞍中央有一圆圈,圆圈内有一条龙腾空而起。 龙的眼睛睁得大大的,嘴巴也张得很大。 龙凤身上的鳞片、花纹、羽毛清晰可见。 整个马鞍不仅纹饰丰富、构图生动,而且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另一对石马的雕刻手法与第一匹马相同,但下腹、胯部、胸部均布满云纹,形似天上飞云,故又称“天马”。
(明代陵墓文臣武将石刻)
(明祖陵神道罗摩侍从石刻)
神道上的两对柱子也叫华表。 一对是仿唐代的,一对是仿宋代的。 仿唐柱高6.5m,仿宋柱高5.8m。 柱身平面,呈八棱形。 柱座呈覆盆子形,雕有双层交错仰莲。 柱的棱角面上刻有缠枝、牡丹、向日葵形菊花等图案。 柱头呈乳球状,珠头饰有火焰纹。 明代帝王陵墓中,明孝陵、明十三陵、十三陵都只有一对华表,而明祖陵则配有两对华表。 由此可见明祖陵在诸明帝陵墓中的显赫地位。 。 而且,明祖陵的神道石刻采用浮雕、半浮雕等多种技法。 经过精心打磨,石雕细节显得细腻、光滑、华丽、生动。 据考古专家介绍,该石刻规模之大、雕刻之精细、造型之优美、线条之流畅,为国内罕见。 据说,明太祖朱元璋觉得陵规不应该“欺祖”。 因此,明祖陵内的石雕造像无论从规模大小、雕刻精美、制作精细等方面均优于南京明孝陵和凤阳明帝陵。 而北京的十三陵,都是精美的石雕。
(明祖陵神道的华丽表和卧狮石雕)
地下玄宫
朱元璋的祖先、曾祖父、祖父衣冠楚楚地合葬的地方,称为“宣宫”,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坟墓”。 现在可以看到砖砌的拱形建筑。
(明祖陵地下宣宫)
明祖陵并没有按照万岁山的形状建造穹顶。 而是根据地形采用了地宫式建筑,并设置了9个砖拱门。 这种陵墓结构可谓神秘莫测。 为保护陵墓地宫回廊、牌坊及文物(诏书、衣物及各种随葬品)免受损坏,文物部门决定保持陵墓原貌,保留陵墓内的回廊、地宫。水。 若遇干旱,则紧急从淮河调水。 进行灌注,使明祖陵地宫的廊道、拱门在水下无声无息,使墓内文物不会因干湿交替、脱水分化而受到损坏。 因此,我们现在只能看到拱门露出水面的上边缘。
(明祖陵大钟)
运输:
明祖陵位于盱眙城北15公里处。 县城有直达明祖陵的公交车。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