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大雨倾盆,柳絮飞落,花落忆旧事。 如果你问天主教神父他还记得什么,他会尊重并记住先驱者。

2024-04-22 -

清明时节,大雨倾盆,柳絮飞落。 在漂泊的心灵中,如果你向天主教会询问他的纪念,他会尊重并记住先驱者。

清明节不仅是一个缅怀祖先的节日,也是全家踏青郊游的好时光。 据说山清水秀,风景好,月星稀少,祭祀多。

1、清明时节,大雨倾盆,柳絮花落飘零心。

清明节期间,人们都会来到祖先的坟墓前祭拜。 在这个“唐里花映杨树,是生死别处”的地方,他们送上几束鲜花,表达对过去的感谢和心中的回忆,让已故的亲人能够安息。不孤独。

本来,中国人对于死亡是非常忌讳的。 清明节去墓地,不禁引发许多悲伤的叹息。 例如,黄庭坚有诗写道:

清明节桃李笑,野田坟墓却唯愁生。

贤愚数千年自知其人,眼满罗勒草。

意思是清明时节桃花虽红,梅花虽白,但绽放得像一张张笑脸。 但田野里那些杂草丛生的坟墓却显得荒凉。 我感叹我们的祖先到底是贫穷、愚蠢还是贤惠、诚实,现在谁知道呢? 现在只剩下杂草丛生了。

清明时节,正是柳风吹面不冷,春风拂绿柳的时节。 所谓“轻烟细雨明日晴,飞柳落花徘徊心”。 下载后还是很感动。

此时,对逝者的依恋与怀念,以及对生命的热爱与欣赏,在清明中形成美妙的融合。

2、天主教会高度重视对祖先的尊重、追思和追思

人们对祖先的仰慕和怀念,也是圣经中经常肯定的一种简单的情感。 天主教堂的祭奠仪式庄严,尊重当地风俗习惯。 在缅怀祖先的同时,抛弃了过去的封建糟粕。

天主教会非常重视以正常方式表达对祖先的尊重和缅怀的重要目的。 同时告诫后人不要忘记对信仰的追求,在生活中践行爱人如己的教会传统。

民国时期抚顺教区在教堂墓地举行纪念活动

如今,除了教会指定纪念死者的万圣节外,天主教信徒还可以在春节、清明节或父母忌日等其他日子到墓地扫墓。

3.缅怀那些为了信仰而埋葬在异乡的远方客人

教会中有很多圣徒、圣徒,不惜牺牲生命远赴异国他乡,也有很多人来到中国这片土地上播撒福音的种子。

林中雷明道神父的墓地和守卫他坟墓的教友

中华大地上,睡着许许多多无名的人。 没有人认识他们,也没有人记得他们。 他们只是远道而来的普通客人,为了信仰埋骨在异乡。

当玛利诺神父蒋能石回来纪念方济各·泽维尔墓时

上川岛是著名的天主教朝圣地。 这里有弗朗西斯·泽维尔的坟墓和墓塔。 方济各·沙勿略是第一位来华传教士。 公元1552年到达上川岛,同年病逝。 上川。 墓室是一座古老的西班牙建筑。 墓室两侧黄花翠柏,庄严肃穆,蔚为壮观。 弗朗西斯的半身像是用花岗岩雕刻而成的。 澳门第一任总督和最后一任总督都曾到此吊唁。

1936年,江门教区神父及教友在墓前举行追悼会。

1950年,几名青少年在广西一位牧师的墓碑前祈祷

中国天主教会尊重对祖先的哀悼,经常表达感谢和缅怀远道而来为信仰埋骨的客人。

4、青山遍埋忠骨,长眠华夏无悔。

1918年,玛利诺外方传教会派遣的第一批传教士抵达中国广东省。

中国玛利诺外方传教士公墓

此后,玛利诺陆续派出传教士来华。 他们的足迹走遍教区各地,许多年轻的生命在这里结束。

一位玛利诺牧师记得他埋葬在中国的同伴

玛利诺修女的墓碑

1933年,中国阳江格特鲁德修女墓。格特鲁德修女墓的墓碑左侧刻有中文,右侧刻有英文。 按照当地习俗,埋葬她的地方周围有一道小砖墙。

1923年,香港玛利诺兄弟前往跑马地天主教坟场为波拉斯神父扫墓。 左起第一个是迪茨神父。

到1949年,全国已有140多个教会辖区,玛利诺负责其中五个,即江门、梧州、桂林、梅县和抚顺。 传教团共有 252 名玛利诺神父和辅修僧(以及 173 名玛利诺修女),其中许多人安葬在中国。

五,

如果你向天主教徒询问纪念事宜,他们应该尊重和纪念那些带头的人。

利玛窦坟墓_利玛窦墓可以参观吗_利玛窦墓碑

民国时期东北抚顺天主教徒在墓地祈祷和缅怀

1936年,江门教区天主教家庭前往墓地祭奠先人

抚顺教区天主教徒前往近百年前的神父墓地悼念

两名基督教儿童守卫在基督教殉难中被杀的牧师的墓碑两侧。

民国时期,抚顺教区神父、教友曾在该墓地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

利玛窦的墓碑

那些对中国做出特殊贡献的西方儒家学者,不仅受到教会人士的敬佩,就连外国名师也题诗缅怀。

比如,明末清初著名诗人、戏剧家,曾被顺治誉为“真才子”; 被康熙誉为“老名人”的江南才子尤冬,也在利玛窦墓前留下了诗词赋赋:

大教堂打开,天籁俱来,钟声响起,琴声由高到低。

府城门外玫瑰花开,一杯酒斟满酒。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