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山名称及其历史地位探析
西城山是中国古代的一座名山。
位于今山西阳城县西南部。
但,
分析成山得名的原因及其历史地位等问题,
目前尚未明确。
文进讨论了这些问题。
简要回顾一下。
作者/蔡云章
1、西城山是中国古代名山
据《尚书·禹贡》记载:“壶口,垒首,至太岳。 修筑,西城,远至王屋。”“壶口”在山西省蓟县西北,“雷首”在山西省永济县东。“太岳”指霍山(又名霍台山)。 ),其实就是古时的“中岳”,位于今山西霍州市东南部的“朱朱”(又名三门山)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西部,“王屋”山。位于河南省济源市西北部,自“壶口”瀑布至“王屋”山,是黄河自山西西南南北走向东西走向的三河地带。山西南部方向,这是最早记载“鸡城”山的文献。
据《水经注》记载。 《沁水》,沁水“山北有南里西城山,宜泽南有山。《禹贡》曰:“修筑,西城,至于王府。”山势很高,陡峭。 ,上平下两泉,左右无草木,数十步外有细竹,水自山阴东流而入。 “西城山”方圆40里,主峰圣王坪,海拔1889.5米,巍峨雄伟,傲视中原。
“韩舒。” 据《地理志》载,河东县有“宜泽”县。 班固注:“《愚公》分析成山在西南。” 《笔记集》引应劭云:“西北有宜泽。” 《元和郡图志》卷十五《泽州》:“阳城县原属河东郡,因泽而得名。天宝元年,改阳城县,位于县城西南七十五里”。县城西北十二里,《墨子》曰:“舜渔于宜泽”卷四《泽州》:“州西南八十里,有鸡城山、王屋。 ” 山。 “,以泽。 由此可见,“西城山”已被记载于历代史书中。
古代历史学家对成山的名称有不同的解释。 “水镜珠。” 《沁水》记载:西城山“甚高,上平,下二泉,东浊西清,左右不生草木”。 清代徐文静《愚公会要》卷十云:“西城山,有东西二水。柳,故名西城。”意思是西城山被称为“城”。因其山峰四面呈城形,山上有东西两条河流流过,故名“西城”。
《说文》“目”:“析,断木。”“析”字本是丛木、丛斤的同义词,“目”一般可以指草木,“斤”指斧头的重量。 《玄应引义》卷十二“吉体”:“指以斤劈木分析。”由此可见,“吉”本是用斧头劈草木的意思,所以“断木”可以。称为“断木”。
《元和郡县志》卷五《王屋县志》:“鸡城山,在县西北六十里,峰四面如城,有南门,故为鸡城山。”叫吉成。” 《太平寰宇记》卷五《王屋郡志》和袁武成的《蜀传言》均沿袭他的理论。 《山西通志》卷二十三《泽州府》。 《阳城县志》称:西城山为“太行支山。晁曰:‘分析草木谓之分析,四面诸峰如城。’”这就是说,西城山因“对植被的分析称为“分析”。
我们认为西城山之所以被称为“城”,是因为“四面群峰如城”,相信它已经征服了。 因为“山上有东西二水流,故名济城”,有点肤浅了。 但宋儒潮所说的“分析草木,谓之分析”,则是一种执着。 因为“植被分析”随处可见,为什么这个地方叫“西城山”呢? 可见,西城山得名的原因,仍有待深入探讨。
二、成山、太昊伏羲名字解析
“鸡城山”之所以得名,是源于殷墟中关于四方诸神的铭文《尚书》。 《尧典》、《山海经》中东方诸神的名字可以得到启示。
(一)殷墟铭文中四神四风的名称
殷墟铭文中有关于四方神灵和风的记载。 其中最重要的两个版本是《甲骨文集》第14294版:
东方曰分析,风曰谢。
南方称为阴,风称为卫。
西曰卫,风曰夷。
【北方说】翼、风,就是服务的意思。
这是刻在武丁时期牛刀上的事件记录(图一)。 《甲骨文集》14295说道:
辛亥,内真,皇上下令今年一月下雨? 四月嘉年夜....
辛亥占卜,内心贞洁,今年一月【皇上】不会下雨吗?
辛亥占卜,内震,北方的宇叫乙,风(风)的叫宇,祖【年】?
辛亥卜,内真,曰卫在南,风(风[说]赤,尊年?一月。
震,于玉东曰分析,风曰谢,尊年?
西方的震、宇叫乙,风(风)叫卫,是尊年吗?
这是武丁时期刻在龟腹甲上的占卜铭文。 这两篇关于四方神风的甲骨文的记载,引起了学者们的极大兴趣。 胡厚轩先生已指出,它们与《妖殿》、《山海经》中关于四时的记载是一致的[1]。 “禘”是皇帝的意思。 《说文》。《诗部》:“禘,真理祭祀。”《说文》《上篇》:“帝者是真理。”《山海经》载:
有人称其旦,东方称哲,来风称君,位于东极,随风进出(《大荒东经》)。
有神,名曰寅,因南方而名寅,赞风者曰[胡]。 风从南极进出。 (《大荒南经典》)
有人称其为食夷,西方曰夷,来风曰未,位于西北角以量日月长短(《大荒西经》)。
有人称铓,北方称铓,来风称铡。 位于最东角,止住日月,使其出现、消失,无相,其短、长有分(《大荒洞经》)。
《尚书·要典》载:
这是习、和的命令。 他像天,历像日月星辰,尊时教人。
字奚仲,居伊邑,号阳谷。 殷宾起,平之东行。 日中,星鸟在殷中。 据人们分析,飞禽走兽都有邪恶的尾巴。
申命叔,宅之南。 平直南笑,尊敬。 日永、火花、盛夏。 人之所以败,乃鸟兽为赫格。
民名河中,屋西。 它的名字叫涩谷。 尹信受纳之日,平直成为西方。 夜半星空,正是殷中秋。 民为夷,鸟兽有羽。
申命记和他的叔叔住在朔方,称为幽都。 平在朔义。 白天很短,星星都在昴宿星团里,标志着隆冬的到来。 民为废墟,鸟兽为废墟。 帝曰:“请议,汝兮吉和!周期三百六十日,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年即至。”
经过学者多年的努力,四方神、四风的含义已初步明确。 冯时先生指出:“殷代的四方神,其实就是至日之神。四方神名的本义是指昼夜的长度同样短。”和长,四方之风是至日的物候标志,这些重要的内容在《尧典》中几乎完整地保留下来,《山海经》将四神分为四段,还包括物候,与占卜非常吻合。” 特别是《尧典》除了区分四神之外,还区分了羲和四子。 如果仔细审视原文,不难发现,姬、寅、乙、赤四神,其实与西蜀、西仲、和数、和、仲有关,从他们的说法就很明显了。居住和职责。 因此,羲、仲四子实际上分为四神,即二神。”[2]由此可见,东方神“吉”是掌管春分和东方世界的神。 。
(二)东方神名与人文始祖伏羲氏的“解析”
关于东方诸神的铭文,在《大荒东经》中有“析”、“哲”。 这位神就是中华民族的始祖太昊伏羲。
据《礼记》记载。 《月令》,孟春之月“其帝为大昊”。 “大豪”读作太豪,或太豪。 “韩舒。” 《吕犁之夏》云:“太昊帝,《易》曰:‘袍息为天下之王。’” 据说,袍息继天而为王,为百王之首,其德始于木,故为太昊皇帝。” 皇甫宓《皇帝世纪》中说:“大昊皇帝,姓炮羲,母亲华胥。隋人时代,有伟人踪迹于雷泽,华胥禄生于成吉。身为蛇,人首,为百王始祖,生于惊世,故掌管春。太阳之光,故名太昊。”[3]
铭文中对东方神的“解析”是太昊伏羲,从两人的职责和名字就可以证明:
首先,神谕中对东神的“解析”与太昊伏羲的职责是一致的。 “分析”与“分析”相同。 《说文》曰:“分析,即破木。 亦曰破。”郑玄《礼记》。《绍仪》注:“破,破,分”。《史记》。 马相如传. 《锁隐》引如淳云:“分析,就是中分。” 将树分成中间部分的方法称为分析。 《说文·木》:“木,弹出,从地里长出,行至东方。”可见,“木”是东方的象征。
据《春秋繁露》记载。 “五行颠倒”,“木为春之性,农为本”。 因为“木”包括草、谷物等植物,所以被称为“农业之本”。 春天草木发芽,象征东方和春天,所以“析”应该代表春分的季节。 《鲁氏春秋》。 《十二年记》记载:孟春月,“其帝为太浩,辅佐为苟莽”。 高邮注:“太浩,伏羲死,世号穆德王,祀于东,为穆德帝。《淮南子》。”《天文训》记载:“太帝昊执法,治泉。”这说明东神“析”与太昊皇帝有着同样的职责。
其次,对东神的“解析”与伏羲之名有关。 “析”与“习”均可作“习”。 “析”与“折”同,同为“晢”。 《左传》。 《定公八年》《邓分析》、《文选》。 引《笛赋》注为“灯兮”。 《周易》。 大佑。 《象传》:“名间吉业”。 《经释》:“晢,于作者。” “晢”与“辛”的发音密切相关。 《说文》。《日》:“晣、昭浩、明业”。《说文》。 《日部》:“辛,旦明夜,太阳即将升起。从日声与晋声,读作若兮。” “分析”一词可以通用为“xi”。 四川简阳龟头山东寒崖墓出土的3号肖像石棺上刻有名为“伏羲”、“女娲”的神像[4],显然是指“伏羲”、“女娲”。 《道路历史》。 《后记》卷二引《风俗》曰:“女娲,伏羲之妹。” 这些都是证据。
第三,西城山原是商代祭天的祭坛。 “分析”与“折叠”相同。 《礼记》。 《祭法》:“在太坛上烧柴,祭天。把柴埋在太辙里,祭地。” 郑玄注:“坛、折、封地,亦是祭祀之处。” “太坛”是祭天时所设的。 坛,“台者”是祭祀大地时所设的坛。 “哲”可以指封土为坛,用来祭祀神的地方。 西城山高耸入云,是古代人们祭祀神的理想祭坛。
商朝初年,商汤建都西伯(今洛阳偃师市西南)。 西城山位于商都锡伯西北。 根据获得的八卦方位,西北为“干”卦,是天帝居住的地方。 因此,这里很可能成为商代祭祀天帝的圣山。
太昊伏羲氏族在中国古代历史和传说中具有崇高的地位。 他被尊为“太祖”、“太帝”、“太浩”,集始祖神、至高神、造物主于一体。 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也是创造和主宰宇宙万物的至高神。 [5] 占卜 东神“吉”应该是太昊伏羲的别称。 西城山高耸入云,又名“夕”,说明这里不仅是天帝伏羲居住的地方,也是商初祭祀天帝的地方。王朝。 由此可见鸡城山在中国古代的重要地位。
三、成山、上塘求雨分析
商汤是商朝开明的国王。 “商汤求雨”是发生在商代初期的一个著名故事。 这个“祈雨”的地点,从“西城山”(又名西京山)的内涵就可以看出。
(一)商汤求雨的历史故事
唐代求雨的故事在史籍中屡有记载。 《鲁氏春秋》。 《顺从的人》包含:
昔日唐克夏执政时,大旱,五年无收成。 唐乃在桑林里祈雨,说道:“我有罪一人,但不及万人。万人有罪,但只有一个人,没有人可以麻木不仁。” ,使神鬼神祸害百姓生命。”于是剪发,磨利双手,祭身祈神。百姓说,雨下得很大。
这就是商汤为百姓“牺牲自己”、“求雨”的故事。 这个故事广为流传,《墨子》、《剑爱下》、《国语》。 《周礼·商》、《荀子·大略》、《淮南子·主技训练》、《说元·王道》、《论衡》。《甘肃》、《帝王世纪》等史书中均有记载(引自《太平御览》卷五十五),以及现行的《竹书纪年》。这是赞扬商汤“宽政民”的典型事例(国语。陆羽上册)。
商汤祈雨的“桑林”在哪里? 从历史记载中可以找到线索。 东汉高俅着有《鲁春秋》。 《尚民》注:“桑林,桑山上之林,能激云而雨。” 据《太平寰宇记》卷四十四《阳城县志》记载:“鸡城山在县西南七十五里。” 《愚公》云:“主柱,西城,至于王府。” 应绍《汉书》云:“西山在阳城西南”,即山顶有汤王池,相传汤祈旱。 这里下雨了。”西城山顶有上汤寺、汤王池和祭天大石玉等文物古迹。
据《穆帝传》卷五记载,“帝在息泽休四日,……甲寅,帝居繁宫,观桑者饮桑树”。 郭璞注道:“息泽,今平阳宜泽县也在桑林之中。”顾祖舆《读史方语》中“阳城县”中的“阳城县”云:“鸡城山……又名鸡城山。”东路地名。” “桑林”相传是禹神祈祷的地方。 《清同治·阳城县志》《山河志》云:“桑林水出城东麓,……其水东流……注入沁水河。”阳城古称仪泽县,今阳城县有桑林乡、桑林村,可见古代的“桑林”就在今阳城县的西南部。
西城山是北宋皇室祈雨的神山。 据北宋政和六年(1116年)四月所写的《谕旨碑》记载,因皇室“以言思辨山,尝汤后祈祷,斋戒发令,旨在雨随水来,旱灾一过,你就无忧无虑了。” 于是,他特意在泽州阳城县封“西城山神城侯”为“嘉润公”,并下旨“可特封西城山商汤寺”。 称“广元寺”[6]。 这块“诏书碑”现在在西城山上汤寺,可以参观。
这种求雨下令山神的故事是有先例的。 如五朝后的后梁开平三年(909年),河南嵩县的“三土山神”被封为“木门神”。 北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年—1077年),因皇室曾派使者到三土山祈雨,宋仁宗“庆历”年间(1014年—1048年)赐封“三土山”。 《一应侯》上的“三土山神”。 这两则北宋圣旨故事大体相似[7]。由此可见北宋时期对祈雨活动的重视。
(二)辨城山“辨木”
商汤和北宋皇室为何要到西城山祈雨? 我们还得从“西城山”这个名字,它的别名“西津”说起。
“析”和“雨”有相似的含义。 郑玄《周礼》。 天官。 《大载》注引郑思农云:“喻曰分析”。 《周礼》。 地方官员。 《舞者》载:“教羽舞”。 郑玄注:“羽,白羽分析,其形如弓。” 这就是“于”、“于”的意义。 “淮南子。” 《天问训》:“其声喻。” 高邮注:“宇,水的意思。” “韩舒。” 《陆礼志一》云:“羽为水”。 “诗茗。” 《释天》又说:“雨,指羽毛,正如鸟羽一动就散,雨水从云中落下。” 由此可见“西城山”有玉山之意。
“西城山”又称“西津山”或“西津”。 顾祖愚《读史方舆纪要》《阳城县志》卷四十三《阳城县志》云:“西城山,在县西南七十里,是《愚公》云“西诸,西城”的地方。 ”建于太行。直指山。山下有圣池,深渊深不可测。据《水经注》记载:“山甚高而陡,平顶两间。河流。 东浊西清。 左右皆无植被。”金山。东麓地名“桑林”,相传为禹神祈雨之地。”《洛阳来,西晋》中的“西晋”同书《历代郡县情况》卷八、卷九十一《历代御票通鉴集》中提到的“三门、西晋”也指的是西成山。 由此可见,“西城山”可称为“西津山”或“西津”。
“西津”应是“西木织金”的省名。 《说文》。《木》:“析,断木。”“断木”就是分析木头的意思。《说文》。 《水尚书》:“晋,指水渡。” 《国语》记载:“昔武王伐殷,年在鹌火,月在天,日在木,星在柄,星星在天空中。 星星和太阳的位置都是北魏的。 ”魏昭注:“晋亦曰“席穆”。 南斗末十度至十一度为“韩晋”,意思是北方的水位也称为“西穆”。 从孟津穿越时的星象来看,月亮在宫星,太阳在“西木晋”,星在宿门,日月交会在“把”,都它们位于北方形成水的位置。
“西目”原为天汉渡口。 《尔雅》。《释天》:“辨木之晋,在姬、斗之间,是汉之晋。”高邮注:“姬,龙尾;姬,龙之尾也。” 斗,南斗,天汉金梁。” 浩一行书:
据贺涵介绍,如今,它分为南北两条路。 北指危房,南指跨斗。 《尔雅》独言姬斗为木处,斗为水处。 两地在汉代相交,即晋梁,故称汉晋。 但不讲分析水,只讲分析木者,田汉原产于微素,玉臣载银为木,故因产地而名分析木。 赵八年左氏《正义》引孙衍云:“水与木之间之水,分斗与斗,是天汉与汉间之液。”
由此可见,“西目”原指连接天河南北的桥梁,位于吉星与南斗之间。 因为“箕斗为木之所,斗为水之所”,所以“箕斗与斗之间”的“积木织金”就成为了雨水的来源。 西城山海拔1888米。 这是一座很高的山。 山顶“有汤王池”,有“二泉,东浊西清”,与“天河分南北两道”相呼应。 这就是“西城山”又称“西津山”或“西津”的原因。
可见,“西城山”(又名“西津山”)本意是天汉渡口、雨水的源头。 这也是商汤与北宋皇室前往西城山祈雨的原因。
4。结论
根据以上讨论,我们大致可以得到三个基本认识:
一是西城山高耸入云,名“兮”,与甲骨文中的东方神“兮”同名。 这里的“分析”应该是太昊伏羲的别称。 说明这座山不仅是天帝伏羲居住的圣山,也是华夏先民祭祀天帝的祭坛。
二是“西城山”(又名“西津山”),意为天汉渡口、雨水之源。 这也是商汤与北宋皇室前往西城山祈雨的原因。
三、“西城山”位于商唐都城锡伯西北,位于“干”卦方向。 与中国古代诸神居住的地点相符。
西城山原是中国古代的一座历史名山。 这里不仅是伏羲大帝的居所,也是天上雨水的源头。 因此,它在商代就成为祭天祈雨的神山。 由此可见鸡城山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2016年11月5日初稿
2018年7月6日修订版
(作者为中国先秦史学会顾问、河南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东方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河南省文字学会副会长、研究员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洛阳市文物收藏学会会长、洛阳河文化研究会会长、洛阳工学院教授、易学研究所所长。作者在羊城第四届全国商汤文化学术研讨会上发表的论文。
图1 殷墟四方神风铭文(《甲骨文集》14294)
笔记:
[1]胡厚轩:《四方甲骨文名家考》,《商史甲骨文》初集第2卷,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成都,1944年。”殷代四方、四方凤祭祀略论》,《复旦大学学报》(人文)1956年第5期。
[2]冯石:《殷文四方体研究》,《考古学报》,1994年第2期。
[3]孔颖达《礼记》。 引用“每月订单”。
[4]内江市文化管理办公室、简阳县文化馆:《四川简阳县龟头山汉代摩崖墓葬》,《文物》1991年第3期。
[5]蔡云章:《太浩伏羲氏族的历史地位》,中国先秦史学会、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编:《长江.三峡古代文化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先秦史学会第九届年会》,重庆出版社,2011年。
[6]中国先秦史学会,《成山文化解析丛书》编委会:《阳城唐庙碑拓文选》,第1、103页,文物出版社,2012年。
[7]蔡云章等:“嵩县三土山“木门寺”研究”,《洛阳考古》2017年第1期。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