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宪益:再次“会见”赫鲁晓夫
陈宪益:再次“会见”赫鲁晓夫
陈宪益 昆仑战略研究院
图|【新圣女墓地的赫鲁晓夫雕像】
【作者注】中共《九评》主要批判的对象,就是为苏联灭亡培养掘墓人的人!毛主席曾多次警告全党:要警惕赫鲁晓夫之流。今天看来,主席的警告,显得如此重要。
两块黑白相间的大理石交错排列,组成了一块三米多高的有趣墓碑。设计师别出心裁,在两块大理石上方留出一个只能容下一个人头的方孔,犹如窗户一般。方孔中半伸出一颗微笑的人头,表明这是墓主人的雕像。此刻,阳光透过白桦树间的缝隙,洒在墓主人圆润的额头上,他向着从身边经过的每一个行人,幽默地微笑着。
这就是赫鲁晓夫吗?这就是曾经与中共进行过长达数年的口水战的苏共第一书记吗?这就是背叛列宁、斯大林建党理念、被称为苏共第一掘墓人的苏共领袖吗?
是的,这就是曾经以中国共产党的名义同我们公开辩论巨著《九评》的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这就是被我们和世界上几乎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称为叛徒的苏联部长会议主席。
如今,这位曾经杰出的苏共领袖,在新圣女公墓高大的白桦树下,聆听着世人对他的功过评判,新圣女公墓是莫斯科乃至整个俄罗斯都非常知名的公墓,因为这里安葬着俄罗斯历史上无数的名人。
历史真是有趣。
这位前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并没有像他的前辈列宁、斯大林,甚至他的继任者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那样,被安葬在著名的苏联莫斯科红场。按照惯例,他们应该被安葬在著名的苏联莫斯科红场,因为苏共领导人被安葬在红场,是前苏共和苏联人民给予的最高荣誉。他,赫鲁晓夫,现在就静静地安葬在这座非常著名的新圣女公墓里。
有很多种说法。一种说法是,他有遗嘱,不想被埋葬在红场。
当年他亲自下令将斯大林遗体从列宁和斯大林遗体合葬的地方搬走,震惊了世界。当年,按照他的命令,在武装士兵的严密看守下,斯大林遗体被搬出了列宁陵墓,而武装警卫队外面,大批苏联民众聚集抗议。为了避免随时引发重大骚乱,斯大林被匆匆安葬在莫斯科红墙下。
[1961年十月革命前夕,斯大林的遗体被从红场列宁墓的水晶棺中取出,安葬在克里姆林宫红墙下的普通领导人墓穴中。]
赫鲁晓夫自己也知道,自己死后如果葬在红场,就必须住在斯大林旁边。这位在斯大林死后发起全面否定斯大林运动的继任者,并不想在斯大林死后住在他旁边,所以要求葬在新圣女公墓。但更多人说,通过政变上台的勃列日涅夫,并没有让这位前第一书记享受这样的荣誉,还特意决定,这位被称为“阴谋家”的领导人不能葬在红场。其实更深层次的原因是,随着赫鲁晓夫的倒台,多数苏共党员要求澄清这位前第一书记的错误,如果葬在红场,苏共中央担心会造成社会极大不稳定。
不过,据说赫鲁晓夫的后代对于能被葬在新圣女公墓还是挺欣慰的,因为和赫鲁晓夫一起葬在这里的,还有许多令俄罗斯人和前苏联人感到骄傲的伟大人物和英雄。比如,果戈理、奥斯特洛夫斯基、契诃夫、法捷耶夫、托尔斯泰等大文豪,画家列维坦、著名演员舒克申、芭蕾舞演员乌兰诺娃、世界第一位宇航员加加林,以及一大批为苏联做出过巨大贡献的科学家、军事家、艺术家,其中还包括在战争中牺牲的卓娅、舒拉等苏联英雄。赫鲁晓夫的家人觉得能和他们在一起是他们一家人的荣幸。
在这座新圣人墓园里,最让人难忘的,不仅仅是那些在世界上享有盛誉的墓主的名字,还有那些极具艺术价值的墓碑,因为每一块墓碑都是一件绝佳的雕塑艺术品,用雕塑艺术记录和总结了墓主的一生。比如著名的舞蹈家乌兰诺娃,她的墓碑上就是白天鹅最美瞬间的定格;著名的艺术家尼科林,因为在他去世的那天,他的爱犬也死了,所以他的爱犬被做成了雕像陪伴在他身边;著名女英雄卓娅的墓碑上就是她被处决前的英勇身影;而曾经被希特勒征召为苏军几个机械化师的对手的女播音员的墓碑上,则镌刻着战场上的电台符号。每一块墓碑都是一段人生的记录。
很多人不解,赫鲁晓夫的家人为何会允许用这样一尊讽刺性的雕塑,作为赫鲁晓夫的永久纪念,作为一块功过分明的墓碑。这块墓碑的雕刻者是当时苏联著名的抽象派雕塑家涅兹维斯尼,赫鲁晓夫曾经批评过他,但请他为他塑像,也符合赫鲁晓夫的遗愿。
历史有意无意地如此巧妙地编织了许多令人难以置信的精彩故事。
这需要从赫鲁晓夫执政的1962年说起。当年12月,赫鲁晓夫在莫斯科参观了一场绘画、雕塑艺术展,涅兹维斯特尼的作品就在那里。赫鲁晓夫指着涅兹维斯特尼的抽象作品大声批评道:“这简直就是色情作品,就算是驴子甩几下尾巴,也比这好多了。”涅兹维斯特尼忍无可忍,直言质问赫鲁晓夫:“你不是艺术家,也不是批评家,你不懂艺术,你说话干嘛这么没道理?”如此大胆地与苏共总书记对峙,在那个年代是极其大胆的。 赫鲁晓夫听后勃然大怒:“当我还是矿工的时候,你们说我不懂,这可以理解。当我还是基层干部的时候,你们还可以说我不懂,这也可以原谅。可我现在是部长会议主席、苏共领导人,难道我不懂吗?”如此与艺术毫不相干的谬论,让在场的人都哑口无言。
拥有权力不一定就拥有真理,这是常识,但在权力高于一切的时代,这是赫鲁晓夫的认知。
后来,赫鲁晓夫和涅兹维斯尼在莫斯科美协成立30周年的展览会上再次相见。这一次,赫鲁晓夫几乎忘记了自己苏共领导人的身份,甚至当众嘲讽、讽刺涅兹维斯尼,说他是同性恋。不畏权势的涅兹维斯尼对此无法容忍,立即愤怒反驳:“你现在就给我找一个成年的女孩子,我当面让你们看看我是个什么样的同性恋!”
这次谈话成为赫鲁晓夫的一个精彩佳话,被后人广为流传。人们已经忘记了赫鲁晓夫的政治功绩,但有关赫鲁晓夫的类似故事却在民间流传已久。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在赫鲁晓夫晚年,这位曾经口无遮拦的苏联领导人,不知是回心转意还是别的原因,居然莫名其妙地邀请涅兹维斯尼单独吃饭。可惜,涅兹维斯尼拒绝了。赫鲁晓夫并没有因此灰心,他依然试图接近涅兹维斯尼,但没有成功。赫鲁晓夫去世后,赫鲁晓夫的家人向他转达了赫鲁晓夫的遗愿,称赫鲁晓夫的遗嘱要求涅兹维斯尼为他雕刻墓碑。这位宽容的艺术家欣然答应了他们的要求。但艺术家提出了一个条件:家人不得干涉他的创作。
后来,赫鲁晓夫这块独一无二的墓碑被留在了新圣女公墓。
墓碑一半是白色,一半是黑色。在雕刻家的眼中,赫鲁晓夫有功有过。至于赫鲁晓夫的功绩是什么,恐怕今天的俄罗斯人很难说。人们对这位乌克兰矿工出身的苏联领导人能记住的,就是他所倡导的“土豆炖牛肉”的共产主义模式,以及他发起的反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运动。随着今天人们更加理性地看待斯大林,一种怀旧的氛围油然而生。人们逐渐对斯大林有了新的认识,越来越觉得赫鲁晓夫是前苏联走上不归路的始作俑者。
比我们的毛泽东主席小一岁的赫鲁晓夫,青年时代是乌克兰的一名普通矿工,成长于那个动荡的革命年代,经历了卫国战争的考验。从他的经历和人生阅历来看,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平心而论,普通民众对这位苏联领导人的印象还是不错的。比如,此人很亲民,总喜欢和民众聊天。在克里米亚休养时,他下令撤掉别墅周围的哨兵,只在住处保留贴身警卫。他还喜欢和农场成员一起吃饭,能准确地说出每个人的身份和年龄。有一次,他无意中遇到一个25岁的女孩,他居然说:“你是某某的女儿吗?”这些都给民众留下了良好的印象。据说,他下乡时,经常去猪场、奶牛场视察。有一次,他视察了一个养猪场。第二天,《真理报》刊登了一张新闻照片。 照片上只有几头猪和赫鲁晓夫。负责图片说明的夜班女孩出于职业习惯在照片上加了一句:“左边第三位是赫鲁晓夫同志。”赫鲁晓夫并没有批评他,而是告诉那些想批评报纸的人,给人民一点幸福没什么错。再说,那句说明也没错。
人们只是把有关赫鲁晓夫的故事当成幽默、笑话来讲,但实际上,这个人给前苏联带来的政治灾难往往在幽默中被忽视了。
平心而论,作为一个矿工出身的领导人,赫鲁晓夫一开始对共产主义怀有非常朴素的感情,但缺乏共产主义的理论知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列宁主义?莫洛托夫曾经对他们进行过尖锐的批判,但赫鲁晓夫对此毫无兴趣。他完全违背和不懂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国家理论。在苏共二十二大上,他提出“全民国家”和“全民党”的错误理论,呼吁废除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核心理论“无产阶级专政”。他上台之初警告全党不要轻举妄动,但他自己后来却提出“二十年进入共产主义”的荒唐理论。
后来人们才明白,赫鲁晓夫的共产主义不过是土豆炖牛肉,今天人们才明白,正是这个背叛马克思主义的人,把苏联引上了不归路。
今天人们常常想,为什么像斯大林这样一位没有任何马克思主义常识的伟大政治家没有看到这一点呢?
历史有客观的演变过程,我们只有在那种历史氛围中才能理解历史。赫鲁晓夫本人曾在回忆录中记录过自己成功的历史。赫鲁晓夫在工学院读书时,恰逢苏联党内斗争激烈之时,他和许多苏联共产党员一样,站在斯大林一边。与其他人不同,他肯定想办法向斯大林传达自己对斯大林的忠诚。一个普通的苏联共产党员,要让领袖知道自己的情况,并不容易。这时,一位女同学给他提供了义务的帮助。这位女同学叫纳德日达,是斯大林的妻子,此时正跟随赫鲁晓夫学习。赫鲁晓夫就是凭借着这层关系,几乎声名鹊起。他愉快地回忆道:“纳德日达在斯大林面前为我大唱赞歌,于是斯大林很快就把我提拔到了一个很重要的职位。”
我们不能再抱怨一代领导人的错误,因为特殊的奉承常常会让人丧失正确客观的判断能力,即使在今天也是如此。
赫鲁晓夫是典型的两面派和野心家。斯大林调他到中央工作后,赫鲁晓夫就极力奉承、讨好斯大林。苏共党史记载了他在1939年党的十八大上的讲话,在20分钟的讲话中,他32次称赞斯大林,称赞斯大林是“人类最伟大的天才、导师和领袖”、“伟大的常胜将军”、“他的亲生父亲”。但仅仅10年后,同样是这个赫鲁晓夫,就恶毒地咒骂斯大林是“杀人犯”、“恶棍”、“俄国历史上最大的独裁者”、“混蛋”、“白痴”等等。
苏联老共产党员都知道,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闭幕的深夜,准备回国的代表们突然被叫回克里姆林宫,赫鲁晓夫在那里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这个报告夸大了斯大林的错误,从此全国性的反斯大林运动开始了。
赫鲁晓夫执政十一年,他的反斯大林运动导致斯大林时期党和国家的历史被否定,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被否定,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更为严重的是,在这十一年里,大批不熟悉党的历史和传统的年轻人开始成长起来。这一代人后来被历史统称为“二十代”。而这一代人中的一部分人,后来成为苏共解体、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埋葬的中坚力量和核心。
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正是背叛马克思主义的赫鲁晓夫,曾经向中国提出扩张主义的图谋。他访美归来后不久,又赶赴中国,向我们毛泽东主席提出放弃解放台湾的计划,释放所有关押的美国囚犯,并提出在中国土地上建立长波电台等等。毛泽东主席坚决拒绝并强烈反对他这种侵犯中国主权的野心,中苏关系破裂,大批苏联专家撤离,世界社会主义阵营发生大动荡。
1964年10月,正在黑海度假的赫鲁晓夫接到返回莫斯科的通知。10月14日,赫鲁晓夫主持召开苏共主席团会议。会上,主席团成员用他向斯大林秘密汇报的同样手法,出其不意地对他在内外政策上的种种错误进行了坚决的批判和斗争,迫使他同意“自愿退休”,在为他准备的辞职书上签字。在他主持的最后一次主席团会议上,他眼含热泪地说:“各位,你们从来没有公开坦诚地指出过我的任何缺点和错误,你们总是附和和支持我的一切建议,你们也缺乏原则和勇气。”赫鲁晓夫的最后一次讲话,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时苏共的作风。
不幸的是,抛弃了马克思主义的苏共,失去了方向和灵魂,没有力挽狂澜的力量,越来越脱离实际,脱离群众,最终垮台。
正如毛泽东所说,苏共自从扔掉斯大林的刀子之后,就走上了一条不归路,这是历史,这也是我们和各国共产党所得到的苏亡国亡的教训。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